学院第二次党代会

当前位置: 首页> 校园新闻> 专题专栏>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> 学院第二次党代会> 正文

- 滁城院公众号 -

【喜迎党代会之五】艺术与传媒学院:守初心提高艺术修养、开新局追求德艺双馨

来源:   时间:2021-12-17 阅读:

艺术与传媒学院前身为2018年成立的艺术系,现开设音乐教育、美术教育、音乐表演、艺术设计和包装艺术设计五个专业,专任教师60人,其中高级职称8人,在校生580人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艺术与传媒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工作为统领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开展有特色教育教学活动、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,促进校园文化建设,着力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质量,提高办学水平。

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,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

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通过学习教育,不断提高全体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,扎实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,全体党员能够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,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,党组织的凝聚力、号召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。

(党员部分活动照片)

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,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

(一)科学布局,完善发展规划。按照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,结合艺术自身规律和教学特点,新增加包装艺术设计专业;组织教师积极参加“提质培优”项目,对照标准开展“双高”建设,配合学校开展特色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等。

(二)制定科学标准,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。每年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,注重内涵发展,优化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,培育优势学科专业,融入课程思政元素,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方向。

(三)坚持常规检查,注重内涵建设。认真做好教学检查和实验实训教学检查工作;常态化开展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研活动,根据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标准,开展“对标”活动,各专业对照标准找出达到标准的项目和未达标的项目,为后续的专业发展确定了基本的建设方向。

(四)提高科研意识,重视教师培养。鼓励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,开展新老教师“结对子”活动,加强对公开课评课和研讨,坚持集体备课,不断进行教学诊改。教师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,2018年以来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1项,院级质量工程项目28项,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,省级科研课题3项,院级教科研课题16项,发表论文100多篇,科研氛围逐渐浓厚。

(五)以竞赛为抓手,提升师生的能力。积极参加国家、省和市级比赛,师生多人次获奖。如刘晓玲等七位教师获得安徽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、三等奖等。音乐专业学生奚晓丫、王秋、胡笛、杨妙妹等获得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能力比赛一、二、三等奖等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李婉杰、王敬鹤,刘大豪等同学在多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中屡获佳绩,共获得国家级一、二等奖3项,省级一、二、三等奖19项

(部分学生获奖作品)

(六)注重艺术实践,丰富教学形式。开展音乐专业教学观摩,促进学生相互学习,取长补短。组织美术教育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前往歙县南屏村进行写生和艺术采风,举办作品展,强化实践教学。通过排练文艺节目,举办书画展等活动,积极协助滁州市琅琊山管理委员会开展“5A”景区申报工作,为地方文化建设作出贡献。

(七)开展多彩活动,提高艺术实践能力。持续开展庆祝“七.一”“国庆”和迎新年等活动,成功举办了三届“颂歌献给亲爱的党”和四届“我爱你中国”声乐比赛。定期举办师生音乐会、庆祝教师节师生书画展活动。积极参加滁州市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、歌咏比赛,两次获得了第2名好成绩。

(八)专升本取得新突破、积极开展“1+X”职业资格等级考核,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升本考试,为学生考试提供服务,多名毕业生考入本科学校,特别是2021年毕业生87人,有24人被各高校录取,总录取率达27.6%,位列学校录取率榜首。成功申报了“器乐艺术指导”和“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”两个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考试,为学生提供了增强职业技能,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机会。

坚持“五育”并举,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

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严格执行学校有关学生管理规定,通过班主任会议、主题班会、微信QQ平台等形式,落实各项工作人物,尤其是加强学生“一日常规”纪律教育,严格落实学生早、中、晚学生常规检查制度,重点检查晚自习课及专业技能训练情况。结合专业特点,加强学生晚自习管理,实行音乐专业学生晚自习到琴房练琴、美术和设计专业学生到画室实训室上晚自习制度,提升学生专业水平。

坚持班主任(班级)工作量化制度。实行一月一评,一月一公示,考评结果作为推荐“优秀班主任”“先进班级”“文明宿舍”重要参考,对提升班级管理、班主任工作水平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。

注重文化育人品牌建设。结合本部门“十四五”规划和“双高”建设标准,以教学质量内部整改机制为平台,通过新生才艺展示、教学观摩、声乐比赛、美术设计作品展示、毕业汇报演出、名师讲堂、公开课等教育教学活动,培养大学生“科学精神”和“工匠精神”。(图文:汪勇、贲蕾 审核:杨孝富、钱中宝)

CopyRights © 2016 开云官网登录入口 All Rights    Reserved. 备案号:皖ICP备05014940号-1  皖公网安备    34110002000033号 访问旧版 技术支持:博达科技

Baidu
map